新聞資訊
news在滾滾長江之濱,一座現代化電廠正拔地而起。這里是中國能建安徽安慶電廠三期擴建工程現場,也是崔勁松日夜奮戰的地方。作為項目總工程師,他肩負著全專業管理、質量體系把控的重任,用實干與專注書寫著電力建設者的匠心故事。
從專業技術人員到全面管理者的蛻變
崔勁松的職業生涯始于2004年。那一年,大學剛畢業的他加入中國能建天津電建,從此與電力建設結下不解之緣。在專業公司的多個業務領域,他從基層做起,逐步成長,直至擔任專業公司的總工程師、副經理。這段經歷不僅錘煉了他的專業能力,也讓他積累了扎實的技術管理經驗。然而,隨著視野的拓寬,崔勁松也逐漸意識到,在體量龐大、系統復雜的電力工程中,僅靠單一的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。
他坦言:“在專業公司擔任總工,更多是聚焦于單個專業的技術管理。但一個大型電力建設項目,涉及各個專業,需要統籌協調的范疇要廣得多。”2024年,崔勁松迎來了職業生涯的重要轉折——他赴任安徽安慶三期項目,首次擔任大型火電現場的總工程師。與以往不同,這一次他需要面對的是跨專業的全面管理、質量體系的整體把控、施工組織的多方協同……項目建成后,這里將成為安徽省內最大的統調電廠,堪稱一座“龐然巨物”。從專精一門的技術負責人,到統領全局的項目總工,這一轉變不僅是對他專業積淀的檢驗,更是對其綜合管理能力的一次全面淬煉。
面對全新的職責與挑戰,崔勁松將學習視為保持競爭力的關鍵。無論多忙,他始終保持著每日學習的習慣,從最新的施工技術到前沿的管理方法,他都認真鉆研、融會貫通。“電力建設行業技術更新非常快,不持續學習就會被淘汰。”這句話,他常掛在嘴邊,也身體力行地影響著團隊中的年輕人。在他辦公室的書架上,各類專業書籍和技術規范排列得整整齊齊,每一本都被他仔細翻閱過,書頁間密密麻麻的批注,見證著他不斷精進的職業態度。
攻堅長江之畔的技術挑戰
安徽安慶電廠三期項目規模宏大,將建設兩臺100萬千瓦機組。項目建成后,電廠總裝機容量將達到460萬千瓦,成為安徽省內最大的火力發電基地之一。崔勁松所在的團隊承擔了6號機組B標段(主機部分)及C標段(兩座水塔、一座煙囪)的建設任務。
項目位于長江沿岸,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帶來了諸多挑戰。“長江水位高,地質條件復雜,環保要求極其嚴格。”崔勁松介紹道。在項目初期,排水降水成為首要難題。由于廠區地坪高度低于長江最高水位高度,地下水位較高,基坑降水成為開挖時的重點和難點工作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我們項目團隊日夜攻關,最終制定出了完善的降水方案以及降水的二次利用。
水塔的建設更是難上加難。兩座水塔均位于長江岸堤旁,地基處理難度極大。地基處理采用了塑性混凝土,基礎結構也比一般水塔復雜、工程量大,“這不僅是技術挑戰,更是對工程質量的極致追求。”崔勁松說。為了保證施工質量,他親自監督每一道工序,從鋼筋綁扎到混凝土澆筑,都不放過任何細節。
在煙囪和水塔施工過程中,項目團隊創新采用了BIM三維建模施工技術。提前模擬真實施工場景,反復研究配模策略,制定詳細的施工方案,最終確保了煙囪及水塔的垂直度及半徑誤差,遠低于規范要求。并與技術質量部聯合共同開發了“冷卻塔BIM配模插件軟件V1.0”。
攜精益之力,筑安慶火電精品標桿
作為中國能建首批精益化管理試點項目,安慶項目被寄予厚望。項目團隊制定了全面的精益化管理方案,涵蓋設備采購、人力資源、機械調度等各個環節。
“在設備材料管理方面,我們項目推行‘零庫存’理念。”通過精準的需求預測和供應商協同,大幅降低了庫存成本。同時,還建立了完善的材料追溯系統,確保每一批材料都能追溯到源頭,大大提高了工程質量的可控性。
在人力資源管理上,項目創新采用了“動態調配”模式。根據工程進度和各工序的特點,合理調配施工人員,既避免了人力資源浪費,又保證了工程進度。“每個工人都是寶貴的資源,我們要讓每個人都能發揮最大價值。”崔勁松說。
機械設備管理也是精益化的重要環節。安慶項目引入了物聯網技術,對主要施工設備進行實時監控,提前預警可能出現的風險。這不僅提高了設備利用率,還大大降低了維修成本。據統計,通過精益化管理,項目整體效率提升了15%,成本降低了10%。
做好每天的工作,把每個項目都干好
對于未來,崔勁松保持著樸實而堅定的態度。“做好每天的工作,把每個項目都干好”,這句簡單的話語道出了他多年來的工作理念。在他看來,工程建設的意義不僅在于完成一個項目,更在于為社會創造價值,為行業發展貢獻力量。
在專業技術方面,崔勁松表示將繼續深耕電力建設領域,不斷學習新技術、新工藝,提升項目管理水平。他特別關注綠色建造和智能建造的發展趨勢,計劃在未來的項目中推廣應用更多創新技術。
同時,他希望能培養更多優秀的年輕工程師,將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傳授給更多人。“工程不僅要出精品,還要出人才。”這是他經常說的一句話。通過“師帶徒”的傳承,他已經培養出多名業務骨干,這些年輕人正在各個崗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。
對于安慶項目,崔勁松充滿信心:“等項目建成后,我要帶著家人來看看。”望著初具規模的電廠,他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這笑容里,包含著對事業的熱愛,對質量的執著,以及對未來的期待。
在長江之畔,塔吊林立,焊花飛濺。崔勁松的身影穿梭在工地各個角落,用專業與責任守護著工程的每一處細節。他用實干與匠心,詮釋著新時代電力建設者的責任與擔當,用實際行動書寫著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