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資訊
news2025年夏末,南海之濱的廣東廉江核電工地,海風裹挾著咸濕氣息掠過鋼鐵叢林,一座218.7米高的雙曲線巨塔刺破云霄——國內首座、世界首座核電超大型高位集水海水冷卻塔正式實現塔筒到頂。這座相當于70層樓高的“核電巨人”,不僅能抵御17級臺風侵襲,更凝結著中國能建安徽電建二公司(以下簡稱“二公司”)在技術、質量、安全與管理領域的數十項創新成果。從電動爬模的“高空天梯”到質量管控的“毫米級標準”,從安全管理的“網格屏障”到團隊協作的“同心合力”,建設者們以創新為筆,在南海之濱書寫了中國基建的新高度。
爬模革新:電動化升級破解 “高空施工困局”
“過去翻模施工,每天夜班都要拆下層模板往上運,安全網有短暫失效期,業主和我們都睡不安穩。”站在冷卻塔施工平臺上,廉江項目經理金飛指著正在爬升的電動爬模系統,語氣里滿是感慨。作為項目冷卻塔施工的“核心裝備”,安徽電建二公司的電動爬模技術對外的持續消化吸收,并聯合裝備企業改造升級,最終形成了公司成熟的雙曲線冷卻塔筒壁施工專用設備,而針對廉江核電的“高標準、零容錯”要求,團隊更是做了全方位優化升級。
傳統翻模工藝需同時使用上中下三層模板,待下層混凝土達到強度后,人工拆除最下層模板轉運至頂層循環使用。由于冷卻塔24小時連續作業,幾乎每天都要進行一次翻模,且多安排在夜班——此時兜底安全網短暫失效,高空墜落風險陡增,“光是盯著夜班翻模,管理人員一個月要瘦好幾斤。”金飛坦言。與之相比,電動爬模通過導軌附著于筒壁,借助電動裝置實現整體升降,省去了“拆運循環”的繁瑣工序,更構建了全封閉的安全防護體系:平臺板加裝防火層,圍欄高度提升至1.2米,加密安全網覆蓋整個作業面,徹底消除了“安全空窗期”。
為適配核電施工要求,團隊還創新推出“三重保障機制”:一是設備進場實行“三重驗收”,從出廠檢測到現場調試,每一個部件都需經技術、安全、設備三方簽字確認;二是首創“雙重授權”啟動模式,只有技術負責人與安全總監共同簽字,爬模才能啟動升降,避免單人操作的誤判風險;三是建立“動態監測體系”,在爬模架體上安裝傾角儀與應力傳感器,數據實時傳輸至管理平臺,一旦出現超差立即自動停機。截至塔筒到頂當日,這套優化后的電動爬模系統累計安全爬升130次,作業人數減少三分之一,施工效率提升40%,實現零安全隱患、零違章作業,用技術創新破解了“高處不勝寒”的安全施工難題。
質量匠心:全鏈條創新守護 “筒壁結構生命線”
“這座塔最薄的地方只有38.5厘米,比放大到同等尺寸的雞蛋殼還薄,混凝土哪怕出現一條細微裂縫,都可能影響整體安全。”二公司煙塔公司總工程師張衛星行走在第二層外爬模架上,手指劃過光潔的混凝土表面,語氣里滿是嚴謹。為守護這座“核電首塔”的質量生命線,團隊從原材料、施工工藝到監測養護,構建了全鏈條質量創新體系,將“毫米級精度”貫穿始終。
在混凝土管控上,團隊創新推出“雙軌監測 + 防造假”模式。一方面,在施工區域留存“同條件試塊”,每塊試塊都用專業工具刻著澆筑日期、部位編號,由專人鎖在養護籠里,通過實驗室試壓類比推斷施工部位強度;另一方面,在混凝土內部埋入測溫探頭,借助HC-TW80無線測溫儀全天候實時采集溫度數據上傳云端,管理人員用電腦即可查看各探測點的溫度,及內外溫差情況,避免傳統測溫手段的測溫誤差大等客觀影響因素。2024年6月下環梁澆筑時,項目部精心設計測溫點位與澆筑方案,1588立方米混凝土成功實現“一次性整體澆筑”。隨后在技術員24小時監測混凝土內外溫度,現場及時配合進行降溫保溫措施的情況下,28天后強度達標率100%。同時,為杜絕試塊造假,團隊發布《防造假制度》,全員簽訂《個人誠信承諾書》,試塊養護籠實行專人專管,重要部位澆筑時更是用執法記錄儀全程錄像,讓每一方混凝土都“可追溯、可核查”。
針對冷卻塔雙曲線結構的“測量難題”,技術組更是拿出“硬核創新”。項目副總工程師胡華帶領團隊建立動態三維模型,將X柱、筒壁的每一個測量點坐標、受力狀況、配筋位置都“搬進”模型,過去靠圖紙推算的控制點,如今通過模型定位,偏差可控制在2毫米內。而在 X 柱施工中,面對“配筋率超常規值”的密集鋼筋,團隊研發出“鋼筋保護層定位尺”通過“斜線控制法”插筋進行作業,確保鋼筋間距誤差在毫米范圍內;針對混凝土振搗難題,定制細徑振搗棒,配合“樣板引路”模式——先澆筑X柱樣板開展模擬振搗試驗,確定最佳振搗時長與頻率,再全面鋪開施工,最終48對X柱實現零裂縫、零返工,外觀色澤均勻一致,成為核電質量的“標桿樣本”。
此外,團隊還創新實施“成品保護全流程管控”,發布《冷卻塔成品保護方案》,成立專項管理小組,從原材料進場到成品驗收,每一個環節都設置“保護專員”:鋼筋堆放采用防雨棚覆蓋,筒壁混凝土澆筑后立即包覆養護布,交叉作業時用膠合板隔離防護。每月發布成品保護月報,對發現的問題閉環整改,截至到頂當日,累計完成混凝土檢測4510次,制作試塊2168組,合格率100%,用“匠心”為這座世界首塔筑起了堅不可摧的質量防線。
安全管理:網格協同激活“團隊創新動能”
“每天清晨,我們都會在項目部門前的草甸上圍站成圈,不是簡單布置任務,而是開‘思想碰撞會’,一起找問題、想辦法。”金飛指著遠處的施工區域,那里畫上了數個清晰的圓環,“我們要打造的不是‘木桶團隊’,而是鋼筋混凝土澆筑的‘牢不可破團隊’,這就需要安全與管理創新雙輪驅動。”
在安全管理上,團隊構建了“網格化+立體化”防控體系。按照“分級管理、分線負責”原則,將施工區域劃分為11個工區,每個工區由黨員領導干部牽頭,搭配安全專員、技術專員與班組負責人,形成“1+3”管理小組,實現“區域到人、責任到崗”。同時,創新推出“隱患排查反差率機制”,推動技術、質量、設備等“保證線”人員參與隱患排查,通過“檢查—整改—驗證—分析”的閉環管理,確定安全管控重點;針對違章行為,實施“1次違章再教育、嚴重違章調查處理、3次違章黑名單”制度,還設置“安全反省屋”與“親情喚醒屋”——違章人員需觀看事故案例視頻,閱讀家人寫的安全家書,用情感觸動強化安全意識。HSE部主任聶兵眺望著遠處辛苦工作的工人師傅真誠的說到:“許多師傅在外工作,家人都在盼望他早點回家。每當工人師傅出現危險操作,我們的安全員帶他來到親情喚醒屋面對家書時,那份叮囑總會讓他們明白安全措施的重要性。踏實工作,安全回家,是每個人心中最誠摯的盼望。”截至目前,項目部累計開展內外部經驗反饋202次,隱患整改率100%,多次蟬聯湛江核電安全生產網格化“綠牌”單位,32個班組全部完成三星班組達標,多個班組獲五星、四星級稱號。
在管理創新上,團隊以“效率提升”為核心,推出多項務實舉措。針對進度管控,推行“三日計劃盤點法”,對X柱、筒壁施工進行日跟蹤、日盤點,結合標準工日分段承包制,優化人力資源投入——此前2號塔樁基因地質復雜進展緩慢,項目部引進兩支隊伍開展競賽,將進度與獎懲直接掛鉤,最終實現樁基施工“齊頭并進”,比計劃提前12天完成。在人才培養上,實行“新老結對 + 授權制”,90后、00后占比過半的管理團隊,通過“算工程量、畫圖紙、寫方案、模擬交底”快速成長:00后技術員張獻入職一年就能獨立負責一片區域的工程管理,安全帽上的“授權權限”貼紙見證著他的成長;90后機械化總工徐偉帶領團隊完成25層纜風設置的三維建模與沙盤推演,讓240米高空的起重機解臂、電動爬模協同作業精準落地。
當夕陽為廉江核電冷卻塔鍍上金邊,這座世界首塔的雙曲線輪廓在海天間愈發清晰。從電動爬模的 “高空天梯” 到質量管控的“毫米精度”,從安全網格的“立體防護”到管理創新的“效能革命”,中國能建安徽電建二公司的建設者們,用創新之筆在南海之濱寫下了“中國智造”的答卷。這座世界首塔的到頂,不僅是一座紀錄之塔,更是中國基建向世界一流邁進的堅定宣言——沒有最高,只有更高;沒有最好,只有更好。